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工期与控制 >> 正文
谈谈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的拱度控制
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9-6 10:44:27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被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工程中,而预压力所产生的拱度正好可以抵消荷载作用下梁板所产生的挠度,显然这对结构是有利的。然而如果拱度过大,对于桥梁工程来说,造成公路桥梁路面不平顺,导致行车不顺畅,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如何控制好结构的拱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从拱度的成因、结构的材料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对结构拱度的控制。

  0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会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拱度,正确认识梁上拱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及拱度过大对结构(主要是桥梁结构)工程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一些措施在构件制作阶段设置反方向的拱度来控制梁上的拱度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1结构产生拱度的成因

  不管是先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是后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都会向上起拱。先张法是先张拉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台座或钢模上张拉预应力钢筋,待预应力钢筋拉伸到预定的张拉控制应力后,将预应力钢筋用锚具固定在台座或钢模上,支模、(绑扎非预应力钢筋)、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切断或放松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在回缩时挤压混凝土,使混凝土获得应力。而后张法是指先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钢筋的施工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浇筑好混凝土构件,并在构件中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将预应力钢筋穿入预留的预应力孔道,利用构件本身作为受力台座进行张拉,在张拉预应力钢筋的同时,使混凝土受到预压,张拉完成以后,在张拉端用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最后在孔道内灌浆,保护预应力钢筋,并使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如图1)

  一般情况下,考虑梁的拱度分两部分来研究,一部分是梁体自重以及梁上荷载产生的挠度,另一部分是由于预压应力使梁产生的向上的拱度,由于受拉钢筋配置在构件的下部,这一部分的分析可以把构件看作是一个水平的偏心受压构件(见图2),从工程力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压缩变形的结果会使梁体形成一个向上的拱度,两者相互作用的效果必然会使梁形成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拱度。

  2结构产生拱度的利弊

  结构承受着多种形式的荷载,包括自重、附属设施的重力、可变荷载、预应力等,其中永久荷载是一直存在的,而可变荷载只是临时存在,这一部分荷载产生的挠度大小逐渐变化,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挠度达到最大值,一旦这些荷载消失,挠度就将减小很多。

  为了保证结构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既不发生向上弯曲的变形也不发生向下弯曲的变形,这就要求在结构制作的过程中做好预拱度的控制,预拱度的大小与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挠度大小相当,方向相反。

  构件上拱度过大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提高或者降低了结构的标高,对于桥梁结构,就需要改变墩台顶面的标高,从而改变了原有的设计参数,对施工不利;上拱度会改变桥面铺装层的厚度以及均匀性,也就是说,跨中部分变薄梁端处变厚,造成某些部位恒荷载过大并且浪费材料;影响构件的预制和安装;过大的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车的顺畅性和桥梁的美观性。当然如果能做到上拱度正好抵消荷载作用下的挠度,也就是说预应力产生的弯矩抵消消压弯矩,这样就既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又解决了以上诸多问题。

  消压弯矩M0,是使构件控制截面受拉区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抵消至零的弯矩,可以取消压弯矩M0=σpc·W0,其中,σpc为由预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预应力,W0为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3如何控制结构的拱度

  要控制好结构的拱度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对材料的控制,包括钢筋、混凝土、灌浆材料,二是尽量减少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

  3.1 对钢筋的要求预应力钢筋中有效预应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的大小。但是考虑到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预应力的损失,要想建立较高的有效预应力必须采用高强度的钢筋。

  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史也说明了这个事实。有资料显示,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在混凝土梁中建立了关于预应力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由于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普通钢筋,加之各种预应力的损失以及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预应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丧失。

  高强度钢筋也有它的缺点,一般高强度钢筋的塑性较弱,而预应力钢筋多数情况下需要弯曲和转折,在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